标题对经常看侦探小说的人来讲,可能显得有些吸引。
当然我要说的是另外几个故事。
一些看似抱持乐观态度的教育者们经常会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他/她的一份事业”。稍微想想,就发现这种简单陈述存在可能性的语句,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反而透露了一种单纯的悲哀:很多人实际上到死都没有找到这份适合他/她的事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展开,工程上这种问题就没法达到全局最优解。
一.
回到正题,我上大学那会儿开始用LinkedIn,随着联系人数量的增多,我发现我并不为此苦恼,反而感受到一些特别的能力。比如某次我在洛杉矶街上走,远远看到了一张脸在LinkedIn上面见过,我甚至回忆起他/她的一大部分简历。但实际上我并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因为他/她是我的2度连接,当时出于好奇就连了。还好是远远看见,如果狭路相逢是否应该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也是一门有待深入的学问。
二.
有次导师请了个人来实验室参观,我正好在工位上干活。当那个人开口说话提到专利申请的时候,我脑子里马上想起学校专利申请部门的一个负责人的名字,因为我的工位是看不到正门的,所以一直等他们进到我可以看见那个人侧脸的时候,我叫出了他的名字。他仿佛已经不记得我了。理应如此吧,那次参观前一年多我参加过他的专利申请讲座,提了几个问题,仅此而已。
三.
有一次在南边一点的Culver City,我发现新开了一家Tentenyu Ramen的分店,就进去吃面。有人端着面给我时,我说”Thank you, Nathan.” 他问我:”Do I know you?” 我印象里他是Sawtelle分店的掌柜,因为之前在那儿吃面吃出异物要求换了一碗,他说下次如果再去Sawtelle吃相同的面,他会亲自做。但大半年后他搬去了Culver City当掌柜,我说起这事他才想起来。
四.
最近一次去亚利桑那凤凰城开会,回程的飞机上看到了一个乘客。我当时只能想起他应该是港大机械系的一个教授,甚至头像都记得,但因为我从未上过他的课,也没有跟他做过研究,所以怎么也记不起他的姓。我抱着探测一下自己认脸能力的心态,问他是不是港大教授,他说是,我就说我之前在那里读过书,刚才也在凤凰城开会。坐到后排位子上查到了他的名字,我马上想起当时凤凰城我参加机械外骨骼会议的附近正好是国际材料科学的年会,他应该是代表港大机械系下面的材料研究方向去的。发了邮件给他,他很快回复让我多回去看看。
五.
前段时间跟女朋友去大华买菜,路上发现一个人有点像交大隔壁班的同学,我俩都停下脚步确认,这才知道他来LA片区工作了。几天前发现朋友圈一个好朋友忆他学生时代的挥斥方遒,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当初怎么跟他认识的:在港大主图某层(应该是第三层靠窗那块)的书架间,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跟他搭上话了,还发现我俩都认识新加坡的一些留学生。离开香港前吃过的那些小店应该好多都关了吧,想一想认识也有6年了。